7月20日上午K8金融,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带来的暴雨过后,在挖机的轰鸣声中,广州冼村的最后两栋村屋完成拆迁。至此,这座位于广州几乎“最核心”地段的城中村,1950栋村屋全部拆除清零。
15年,冼村“旧改”终于翻开新的一页。
吴伟洪 摄
在广州这座超大城市里,城中村已经成了一道独特“景观”。公开数据显示,广州有272个城中村,仅在中心城区就有超过130个。这些城中村占据广州约1/10的土地,生活的人口却占到广州的三成以上。
如今看来逼仄的城中村,却是很多原住民的乡愁、记忆的承载,也是很多外来人口开启“广漂”梦想的第一站。
25年前,广州提出用5年时间彻底改造城中村。在随后的25年里,广州城中村改造曾“一路狂飙”,却又突然“刹车”,如今似乎又有重新加速的势头,生活在城中村的原住民和外来人口也像搭上一趟目的地未知的列车。
走进广州最典型的几座城中村,我们发现,原来旧改的故事也有不同的写法。
盼了十五年,终于拆了
挨着猎德村,为何冼村旧改一波三折?
7月19日下午,冼村回迁房一期小区内,76岁的原住民徐庚民(化名)站在树下捆扎着前几天被大风吹倒的树枝,他身后不远处就是冼村的最后两栋旧屋。
“这栋楼明天就拆,已经十五年了。”徐庚民指着旧屋说。
冼村的旧改计划于2009年开始筹备,2010年正式启动。彼时,与冼村仅一街之隔的猎德村仅用三年便完成了全面改造回迁,这无疑刺激着冼村村民,使他们的改造意愿空前高涨。为了给改造腾出地方,徐庚民一家也租到了广州另一座赫赫有名的城中村——石牌村附近。
事实上,就在2008年,广州正式引入“三旧改造”概念。旧改项目的落地在手续办理、补偿方案等方面有了不少突破,比如允许利益分配60%给原产权人等。冼村改造的启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
尽管这一分配方案听起来已经足够诱人,但仍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大概是2010年前后,村里意见分歧很大,改造因此停了一段时间。”提及往事,徐庚民停顿了一下:“那时我孙子还在读小学,现在都已经准备上大四了。”
“冼村是时代的产物。拆迁谈判不满意是其中一个表象因素,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秘书长田光明告诉笔者。
冼村人口密度远高于一般城中村,土地资源本就紧张,随着珠江新城崛起,地段价值持续上升。叠加村集体财产纠纷、违建处理问题、宗亲关系纽带等复杂因素,利益博弈十分激烈。
2011年,冼村与保利集团签订开发协议,全面重启改造,通过分期拆建等方式步步推进,但仍有部分村民不接受补偿方案,最终留下了两栋“拆不动”的村屋。
2024年5月1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正式实施,给拆迁难题带来了新办法。针对少数留守户不愿签协议的问题,条例明确可以通过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开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行政裁决等来化解纠纷。这一条例也成为冼村旧改依法动迁的重要法律支撑。在此推动下,2025年7月20日,冼村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
拆迁前一天的冼村。
“这两栋楼拆掉以后,冼村几期全部都连通起来,中间的广场很大的。”徐庚民看着即将拆掉的最后两栋旧楼,期待着配套广场建成后的全新面貌。如今,徐庚民一家住在二十多楼的三居室套房里,改造后的冼村和他记忆中的样子已经大不相同:“社会总是进步的,总是怀念过去没有用。”
“踩刹车”的旧改K8金融,探索新路
沉寂多年后,是什么让旧改再次启动?
广州市黄埔区某旧改办公室里,基层干部陈明(化名)正在梳理近期村民反馈的意见。
今年,黄埔区引入央企参与城中村改造,将打造该区首批由地方国企引入央企参与新模式城中村改造项目投资的合作项目。有关部门表示,这将为后续其他城中村改造项目破解常见的安置房建设周期长、资金压力大等问题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在外界看来似乎陷入停滞的黄埔旧改又有了“重启”的迹象,各村正经历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局。
作为广州老工业区,黄埔区的工业区与居住区曾经相互交融,形成“厂中村”“村中城”的嵌套结构,与广州东部枢纽的城市定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2009年,黄埔区最早启动改造的文冲西借鉴猎德模式,通过拍卖融资地块筹集资金,采用“先安置后拆迁”策略,这也是黄埔区第一个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滚动性全面改造的城中村。
此后十年里,黄埔旧改一路“高歌猛进”。据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黄埔全区旧村拆除面积1489万平方米,超历年总和,创历史之最,城市更新速度位居广州第一。如今,文冲西已经蝶变为国家3A级景区“广州幸福里”。
陈明所在的村子于2018年启动旧改项目。他回忆,在当时政策支持与房地产市场火热双重利好的背景下,项目初期的签约动员工作相对顺利。
然而,随着2021年下半年国家政策的调整,黄埔区的部分旧改项目被叫停或暂停。与此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形势持续低迷,曾经积极参与旧改的开发商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楼盘价格下跌且滞销,开发商对长周期、高风险的旧改项目失去兴趣。”陈明直言,旧改项目的推进高度依赖开发商的资金支持,当市场预期与实际行情严重脱节,原有的合作改造模式就难以继续推进。
和楼市一起波动的,还有村民的情绪。
在过往合作改造模式下,开发商为争夺项目,往往会在政策框架外承诺额外补偿,“水涨船高”抬升预期。而新模式下,补偿严格按照政策标准执行。“前后的落差让一些村民感受难以接受,我们只能做工作沟通、安抚。”
2024年4月,黄埔区印发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安置实施细则。不同于猎德模式中“拆一补一”的规定,细则里增添了“房票安置”的选项。黄埔各城中村改造正在逐步转向“依法征收,净地出让”的新模式,陈明所在村的旧改项目也从停滞走向了复苏。
广州市天河区最大的一座城中村石牌村,也在经历类似的转折。
“不会拆的,不会拆的。”提到改造话题,“房东”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房子没这么好拆,你把人聚拢,还要协商,还要调研你的房子值多少钱,怎么给你赔付,赔付不了不敢拆的。”潘兰芹(化名)表示,自己就没考虑过拆迁的问题,还是照常找租客、出租房子。
石牌村的招租信息栏。
2021年,石牌街道办事处曾就城中村的基础数据调查工作进行公开招标。但随着“大拆大建”被叫停,石牌村旧改折戟。
对石牌村的村民而言,“拆迁”二字多年来时不时就会出现在眼前,然后又默默地消失,谁也不知道这一次听到的“拆迁”是真是假、何时落地。在拆与不拆的犹豫之间,“微改造”成了第三个选项。
公开消息显示,石牌村将采取“串点成环、连片成面”的方式逐步改造,主要用作道路建设,连接体育中心、岗顶、天河公园等区域的建筑群。
田光明认为,石牌村的这一改造倾向,同其独特的区位和产业内容密不可分。由于石牌村附近的产业集群以电子产品为主,和互联网紧密相连,“它的产业层级决定了这个地方的土地产生的净价值是非常高的。”
此外,紧邻商圈的地理位置、高达3.0的容积率所带来的赔付成本,都给石牌村的拆迁成本加上砝码。
“别看我这房子外面看起来旧,”潘兰芹边走边说,“里面装修得很好的。”她的这栋房子已经建了十几年,最近两年还翻新装修,还装了一台新的电梯,花了二十多万元。接着她又指了指天花板上的摄像头,“而且我在每层都装了监控,谁出入都能查到的。”
五条人乐队的《石牌桥》里唱:“你紧紧地搂着我的腰/摩托车飞过石牌桥。”如今,这里没有摩托车,只有来去匆匆的电动自行车,载着不同的生计匆匆驶过。
空间变了,关怀不变
拆迁过后,人文关怀如何保留?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石牌村是不少“广漂”的聚居地。公开报道的信息显示,目前石牌村内拥有3199栋出租屋,常住人口5.56万人,其中原住村民仅有两千人左右。
一直以来,拥有产权的原住村民都是城中村改造中的主角。城中村的租客群体却很少有人关注。
但田光明认为,城中村的租客们作为“新市民”群体,是旧改中绕不过去的话题。他们对村庄及周边区域发展作出贡献,但在目前的拆迁模式中无法享受到村庄发展带来的增值和红利。如何考虑他们的权益?这是未来改革必须触碰的命题。
田光明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应该拿出一部分新建住房作为保障房,为这部分外来人口提供成本相对合理的居住空间。这样的思路在最新的政策文件中已经有所体现。广州最新印发的《关于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意见》中明确,除安置房外,住宅规划建面应建设不低于10%比例的保障性住房。
在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城中村是居住空间,无形中已经成为在此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纽带”。城中村改造也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地理或产业经济问题。
石牌村里的小巷子。
2022年12月,广州市海珠区—清远市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次年12月,康乐村“首拆”动工,整个村落进入了拆迁时期10年开发周期的倒计时。
也是在康乐村动迁的这一年,青造社联合创始人李媚媚接到了来自康乐村幼儿园的微改造任务的邀请——希望将这里的废弃幼儿园改建为“菜市场+公益活动”的融合空间,重新面向公众开放。
在前期田野调查时,康乐村给李媚媚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拼搏而奔波匆忙:“那种匆匆忙忙的,没有生活感,也就没有了凝聚感。”而社区运营恰好能给大家一个公共活动的空间,让即将离开的人们彼此认识。
康乐村里随处可见的纺织业务招牌。
2024年9月27日,吉一·青造社项目成功落地,曾经的废弃幼儿园一楼改造为当地村民运营的便民菜市场,二、三楼则作为青造社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
楼梯间里还贴着上期青造社“节气饭局”的菜单:时令蔬菜、老火汤、山药排骨。康乐村的常驻居民有不少是前来务工的外来人口,他们也带来了五湖四海的家乡菜。
李媚媚第一次到幼儿园时,那里仍是一个废墟,满地落叶和垃圾,但院子里的榕树仍然在蓬勃生长。榕树的景象让她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榕树头下唠嗑、吃瓜子的回忆,也感受到老旧事物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以“布”为脉络,李媚媚将纺织业的产业文化和核心传统融入了青造社的活动设计中,发起了“布卡设计”“康乐的一天”展览系列活动。
最近,她也在筹备一本书。“希望在康乐村完成拆迁后,留下这里的历史和记忆,也讲好我们改造的理念。”
李媚媚说,她想在这里,留下康乐的“家”和“根”。
团队成员:南方报业2025届校招生 李思涵 景子妍 童漪雯 吴静涵 李佳桦 周亦恺
指导老师:黄叙浩K8金融
启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