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圳市秉持“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的教育理念,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机制重塑,率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课程改革试点,积极打造“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联动、政企社校协同”的立德树人新模式。自2024年试点以来泽峰资本,参与学校近300所,开发校外教育基地863个,开展阅读课、校外课超5000课时,参与学生超54万人次。
一方面,深圳市着力丰富教学资源供给模式,打造实践育人新品牌。建立教学空间多维供给机制,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着眼城市特色和优势开发校外教育基地,打造城市全场域育人场景,利用深圳革命烈士陵园、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共建爱国主义教学基地,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利用科技企业以及科学馆、天文台等科普资源,共建科学教学基地,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利用莲花山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共建生态环境教学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完善课程设计开发机制,聚焦国家课程大纲,由市区两级教科院统筹组织,引导全市域参与课程设计,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含校区)每学期至少开发1门校外教育基地课程,已申报建设课程近2000门;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等征集遴选基地课程,提升课程丰富度。优化教育资源全市共享机制,坚持“开放共享、协同育人”理念,在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含校区)打造1000个特色教学场馆空间,面向全市师生开放共享,以校际资源的互利共享,带动全市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开发上线深圳校外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校外基地与课程的搜索、预约、评价等共享服务,已上线基地479个、课程278门;贯通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教学平台“深教AI”应用集成教学平台,整合知名企业教学资源和全市名师教学成果,引入8个AI学习系统,为全市897所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和工具支持。
另一方面,健全课程质量管控体系,引领立德树人新方向。建立课程申报体系泽峰资本,严把“入口关”,制定《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每周半天计划”校外课教学指南》,明确课程开发思路和设计要点,包括校外基地课程遴选标准、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建立动态监测体系,严把“过程关”,围绕“目标—监测—分析—改进”的教育质量优化闭环,设置两级共14个指标,落实责任督学进校督导,确保“每周半天计划”落地生根,保质保量;依托深圳校外教育平台,注重线上数据监测评估,探索建立平台课程评比、依效付费等机制,及时清退质量不佳、评价较差的基地,保障校外基地良性运行。优化目标评价体系,严把“出口关”,健全学校优质发展评价体系,分学段开展分类督导监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重点评价由“育分”转向“育人”的成效;建立“三有”(即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上有汗)青少年评价体系,与新课标培养目标相衔接、基于“五育并举”的学生素养监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完善多方协同参与机制,营造校社共育新生态。构建常态化资源对接机制,举行“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全市近百家市直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参与,市科协联合91家单位发出“科学教育·社会协同深圳倡议”,25家单位与教育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凝聚育人合力。构建差异化项目培育机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部门特色资源,引导各区各部门创造性挖掘特色教学项目,让城市丰富的“资源库”变成学生成长的“课程库”,市科技创新局统筹全市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为科学教育赋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依托市工业展览馆等开发课程;坪山区依托区内核心产业、高校及科学教育联盟等平台,打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社会科技等科普主题基地;大鹏新区对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博物馆、大亚湾核能科技馆等资源,绘制科学教育校外资源地图。构建集约化资源利用机制,依托全市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000个“社区科学小屋”,构建“15分钟青少年科学教育服务圈”,打造“小小科学家”品牌,全市首批105个“科学小屋”投入使用;充分利用全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50个文化场馆,以及17所高校和深圳湾实验室科研院所开放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积极开发校外教育基地和课程,助力“每周半天计划”试点稳步推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泽峰资本
启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